「 除斥期間 」保險人的鑑賞期?!

【白話文教室之告知義務】這堂課提到“會影響保險人對於被保險人的危險估計倘若要保人/被保險人「未誠實告知」,保險人可以提出「解除契約」”,但必須要在「法定時間」內提出,這段法定時間稱為契約解除權的「除斥期間」。

 ▍延伸閱讀:告知義務|保險人可以解約的原因只有一個!

什麼是除斥期間?

除斥期間是法學名詞,權利可以使用的期間,若權利不使用(不論刻意與否),達一個期限(期間屆滿),這個權利就不能使用(即為權利消滅)。

👩🏻‍🏫白話就是,保險人可以因為要保人的不實告知「解除契約」,但是依據《保險法》規定,在保險人知道有解除原因後1個月內或從契約訂立起算2年,必須在這段期間內才能「解除契約」(行使解除權),超過時個期限的話,就不能解除(「解除契約」的權利就失效了)。

 ▍延伸閱讀:保險契約的權利變動|保單批註
 ▍延伸閱讀:未核保完成即被收取保費?!
 ▍延伸閱讀:有理賠的是承保範圍,沒理賠的一定不在承保範圍嗎?

“前項解除契約權,自保險人知有解除之原因後,經過一個月不行使而消滅;或契約訂立後經過二年,即有可以解除之原因,亦不得解除契約。”

參照─保險法第 64 條

除斥期間的時間性是從何開始起算?

依司法院「裁判書用語辭典」解釋,自權利成立之日起算,自始固定不變,並沒有時效中斷或不完成的情形。

👩🏻‍🏫也就是自權利發生時起算(契約成立起),依「法定時間」,不會因任一方提出或合意而縮短還是延長。

解除契約、終止契約,傻傻分不清楚?

解除契約

「解除契約」係指契約自始不生效力(回到未簽約的狀態),雙方須返還保費/理賠金,但是發現有未誠實告知的投保狀況,則不返還保費且不獲理賠。

終止契約

「終止契約」則是俗稱的「解約」,係指自「終止後」不具效力,但是「終止前」仍具效力,如若發生保險事故,保險人仍須負責。

💡簡而言之,不管是保險人、要保人或被保險人,雙方皆應遵守「誠信原則」,還有免驚免怕,保險人不會因為有此權利,而任意解除契約

👏🏻推薦閱讀:

 ▍延伸閱讀:實支實付醫療險|2022 實支實付醫療險規劃
 ▍延伸閱讀:實支實付醫療險|手術後你的醫療險會賠嗎?
 ▍延伸閱讀:實支實付醫療險|是否要挑選理賠門診手術?
 ▍延伸閱讀:熱門議題|重大傷病險可以保障心血管疾病嗎?


立即追蹤【保險管家 InsKeeper】粉絲團了解更多保險資訊和時事

想追蹤更多關於保險的資訊、時事,歡迎加入關注我們

保險不可怕,只要你瞭解!喜歡我們的文章的話,請按讚追蹤 InsKeeper 保險管家粉絲團 、訂閱我們,管家手把手帶你搞懂保險!

▍參考資料來源 :
-法學名詞參考來源:司法院的裁判書用語辭典|除斥期間
-全國法規資料庫|保險法第64條

💡立即訂閱關注我們,掌握最新發表文章!

覺得自己就像保險麻瓜?
不怕,管家咒語一條條教給你!
InsKeeper 保險管家粉絲團 定期更新,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,讓保險麻瓜也能輕易看懂!

▍封面背景圖片: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