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p-therapy-claims-guide-InsKeeper

你可能正在煩惱這些問題:

  • PRP 是什麼?為什麼要自費?
  • 醫生建議我做 PRP,真的有幫助嗎?
  • 做了 PRP 能不能申請保險理賠?會不會被拒賠?
  • 評議中心、法院對 PRP 理賠有什麼實際看法?

本篇文章從療法原理、健保定位、保險條款分析一路到理賠實務與真實案例解析,幫你一口氣梳理清楚,也給你判斷「要不要做」「做之前該準備什麼」的實用建議。

🔎快速導覽

什麼是 PRP 增生療法?

PRP 增生療法(Platelet-Rich Plasma,全名為「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」),根據台北醫院的說明:「PRP (Platelets-Rich Plasma) 係藉由抽取少量血液萃取高濃度血小板,利用其活化後釋放高濃度生長因子作用,在退化或受傷的部位達到再生、修復與抗發炎的目的。」簡單來說,就是把自己的血液抽出來,經離心處理後,留下高濃度的血小板,接著再注射回受傷或退化的部位,促進該處的修復、減緩發炎程度,讓身體啟動修復機制。

近幾年再生醫學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。不少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都會提供這種注射療程。在管家整理資料的過程中,發現 PRP 的使用範圍真是五花八門——從常見的膝關節退化、網球肘、五十肩、慢性韌帶拉傷到運動傷害,甚至有案例在接受聲帶手術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後,也會使用 PRP 作為術後恢復的輔助療法。

或許正因為 PRP 使用的是自體血液,幾乎沒有排斥或副作用,所以即便療效未必百分之百明確,仍有不少病患願意嘗試,不過,這也是這類治療方式定位尷尬的原因——究竟算藥物治療、還是屬於自體療法;至今在醫界與保險理賠實務上仍存有爭議,也因此,是否能申請保險給付,成了不少人關心的問題。

為什麼 PRP 治療需要自費?未來健保會給付嗎?

雖然 PRP 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普遍,但目前這項療法仍不屬於健保給付項目。無論是在醫院還是診所接受PRP注射,目前一律全額自費,行情價格大約落在 1 萬 5 千元到 2 萬元之間,通常需要施打 1 到 3 次,視病況與醫師建議而定。

健保不給付的主要原因,大致可以分為 2 個:

1️⃣療效尚未完全確立

PRP 屬於新興的再生醫療技術,雖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上,例如關節退化、肌腱炎等,都有研究支持其療效,但整體來說,這類治療仍介於「臨床可行」與「未完全確立療效」的狀態。對健保局來說,還不足以納入給付。

2️⃣非標準療法分類

PRP 不屬於傳統定義下的藥物或醫療器材,而是自體血液衍生製劑,這類治療屬於「非標準療法」,也因此至今尚未納入健保體系內的常規給付項目。

但更現實的考量是:健保資源有限,以目前的健保政策與醫療分級制度來看,即便未來有更多臨床證據能證明 PRP 的療效,這類療法可能還是會被歸類在自費醫療中,換句話說,除非健保制度出現重大改變,否則 PRP 要納入健保給付,難度仍然相當高。

PRP 治療可以申請保險理賠嗎?如何判斷我的 PRP 治療能不能賠?

前面我們已經了解,PRP 是 1 種自費的注射療法,那麼,要怎麼判斷自己的保單是否能理賠這筆費用?關鍵就在於:(1) 你買的險種、(2) 治療的原因、(3) 是門診治療還是住院治療。

關鍵的理賠原則

最關鍵的理賠原則,大部分的拒賠也都是基於這個理由:

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這項治療必須是「臨床常規且醫療上必要」的治療行為,才能列入理賠審核。

能夠理賠的 2 種保險類型

1️⃣意外醫療實支實付險

這類保險理賠的對象是因意外事故所產生的醫療費用,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都包含在內。

➡️所以如果你是因為外傷性原因接受 PRP 治療,符合「臨床常規且醫療上必要」,那麼不論是在門診或住院進行,這部分支出原則上會在理賠範圍內

2️⃣住院醫療實支實付險

這類保險則是理賠因疾病或意外住院所產生的醫療費用,不論是否開刀、治療方式為何,只要是「住院期間所發生的合理必要醫療支出」,都有機會申請理賠。

➡️ 所以如果你的 PRP 是在「住院過程中進行」的(例如某些手術後、術中安排施打),符合「臨床常規且醫療上必要」就屬於這個保險的保障範圍。

🔍 怎麼快速判斷 PRP 治療能不能申請理賠?

我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思考流程,幫助你初步判斷 PRP 治療能否申請理賠。

PRP理賠判斷步驟流程_PRP增生療法理賠全攻略_InsKeeper 保險管家
PRP理賠判斷步驟流程_InsKeeper 保險管家

理賠實務怎麼賠?PRP 治療,保險公司與評議中心怎麼看?

雖然 PRP 注射在臨床應用上越來越普遍,但在保險理賠上,這項療法依舊存在極大的認定分歧,「目前各家保險公司對於 PRP 的理賠態度相當分歧,沒有一致的標準。

各家保險公司做法不一,有的嚴格、有的彈性處理

根據實務經驗,不同保險公司對於 PRP 的理賠標準落差非常大:

  • 有些公司採取「一律拒賠的做法,凡是看到 PRP 治療,就直接以「「非必要性治療」為理由駁回,不論是疾病或意外所引起。
  • 有些公司態度較為彈性,「若 PRP 是因意外傷害所進行的治療,而且醫療文件齊全,會在「合理範圍內進行理賠
  • 也有部分公司採「「個案融通」,可能會在首次申請時給予一次性理賠,但同一事故後續不再理賠,算是一種「和解」的處理方式。

這種不一致的做法,不只讓保戶無所適從,也反映出目前 PRP 在保險實務上的灰色地帶。

評議中心怎麼看?多數案例支持保險公司拒賠

當保戶對保險公司的拒賠決定不服時,常會向「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請評議,但從近年的公開評議案例來看,「評議中心在 PRP 爭議中的立場,幾乎都是偏向支持保險公司的。

管家摘要了 3 個實際案例:

🌰 案例一:下顎骨手術中施行 PRP 治療,申請理賠遭駁回

  • 案情說明:

    一名保戶因「左側下顎骨纖維性發育不全」,在三軍總醫院接受顎骨腫瘤切除手術。手術中,醫師安排了「自體血小板再生因子注射」(PRP)與人工骨粉填補,期望促進骨組織修復與再生。術後,醫師也開立碘酒漱口水作為術後照護的一部分。保戶認為這些都是手術過程中的必要醫療行為,因此向保險公司申請包含 PRP 費用與藥品費用的理賠,合計 36,873 元。

  • 爭議點:

    保險公司主張,PRP 屬於「非醫療常規且非必要性治療」,而漱口水則為個人衛生用品,兩者皆不屬於保單保障範圍,予以全數拒賠。
    申請人不服提出評議,但評議中心最終認為 PRP 並非一般醫療標準所需,且漱口水不屬處方藥,因此支持保險公司駁回申請。

🌰 案例二:交通事故後住院接受PRP注射,住院必要性與PRP療效遭質疑

  • 案情說明:

    保戶因交通事故受傷,右踝出現紅腫熱痛症狀,就醫後以懷疑蜂窩性組織炎為由安排住院觀察。在住院期間,醫師替其進行 PRP 注射處置,但病歷上未清楚記載 PRP 注射的具體目的、注射部位與療效預期。

  • 爭議點:

    保險公司針對理賠申請進行審查後,認為病歷內容無法支持住院的必要性,加上 PRP 治療的記載不清、缺乏明確醫療目的,決定不予給付住院醫療費用。
    申請人不服提出評議,評議中心諮詢醫療顧問後認定:本案之住院處置與臨床典型的蜂窩性組織炎處理流程不符,PRP 亦無充分證據證明其為必要療法,最終支持保險公司拒賠立場。

🌰 案例三:意外傷害後接受多次 PRP 注射,保險公司認定為非必要性治療

  • 案情說明:

    申請人因意外跌倒,導致右側髖關節扭挫傷及關節唇損傷。雖然先後嘗試物理治療與高濃度葡萄糖注射,效果不如預期,最後在醫師建議下改採 PRP 治療,進行多次注射。

  • 爭議點:

    保險公司則認為,PRP 療法並非醫療常規治療方式,且保單並未保障該類自費項目,因此予以拒賠。
    申請人向評議中心提出申請,最終評議結果亦認為 PRP 非標準治療,屬於非必要性支出,維持原拒賠結果。

理賠與否關鍵在「必要性」與「治療常規性」

從這些實際案例可以看出,「評議中心在處理 PRP 相關爭議時,審查標準明確偏向傳統醫療邏輯,只要療程無住院必要性、治療目的不明確、或不屬於醫療常規,就容易被認定為「非必要性治療」,最終導致拒賠。

PRP 治療該不該做?從醫療與保險角度一次看懂

PRP 是不是該做?不是一個「能不能理賠」的問題,而是一個醫療效果與個人狀況的綜合判斷

首先,我們得回到最根本的問題——這項治療到底適不適合你?

現實中,我們確實常遇到一種情況:常常在還不清楚自己病情全貌、也不明白 PRP 真正作用的前提下,就被安排施打,理由可能是「這個效果很好」、「現在很多人都做」…… 但有時候,這樣的建議不見得真的是基於我們的最佳利益,而是醫療院所有一定的推廣壓力。

📝因此,如果醫師建議你做 PRP,請先冷靜問自己幾個問題

  • 有沒有做過其他標準治療,結果不理想?
  • 是否諮詢過多位醫生?
  • 有沒有周遭親友有治療經驗?但要提醒的是,親友經驗真的只能參考,或許醫師的態度與治療計畫是更有參考的部分,畢竟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。

一旦確認 PRP 是你想要進行的治療,那接下來就是思考:「如何申請理賠?要怎麼準備?

✅第一步,請先檢視自己的保單,有沒有住院實支實付或者意外醫療實支實付?

✅第二步,建議在治療前打電話給保險公司客服,或透過你的保險業務員協助,先詢問:「如果我做的是 PRP 治療,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申請理賠?要符合哪些條件?

🙋🏻‍♀️PRP 能不能做,不該由廣告或旁人經驗決定,也不能單看「能不能賠」,應該慎重評估對於個人狀況是否適合。


👏🏻推薦閱讀:

▍延伸閱讀:想要規劃醫療險但沒方向?保險規劃的 3 大重點
▍延伸閱讀:罹癌用藥醫療實支保險不理賠?癌症保險規劃推薦
▍延伸閱讀:癌症險一次給付、療程給付有差異!該怎麼挑?

立即追蹤【保險管家 InsKeeper】粉絲團了解更多保險資訊和時事

想追蹤更多關於保險的資訊、時事,歡迎加入關注我們

保險不可怕,只要你瞭解!喜歡我們的文章的話,請按讚追蹤 InsKeeper 保險管家粉絲團  、訂閱我們,管家手把手帶你搞懂保險!

👋🏻逛逛網站就能完成醫療險比較和免費理賠試算!歡迎上 InsKeeper 保險管家官方網站 體驗看看!

💡立即訂閱關注我們,掌握最新發表文章!

▍封面背景圖片:Photo Source xFrame